三重埔的田野間曾是香花綻放的美麗風光,彷彿間,依舊有茉莉、秀英的悠悠香味在空氣中飄散
三重在日據時代,曾是台北最重要的香花、柑橘等農作物的產銷集散地。由於台北大稻埕地區ㄧ帶是大宗茶葉加工出口,因包種茶需以人工滲入花朵以增加香味,而三重地區的旱作田因地近大稻埕,交通方便,土壤性質與氣候都很適合種植香花,因此許多菜園迅速改為花圃,種植秀英花、黃梔花、茉莉花等,隨茶葉之興盛,三重地區益趨繁榮。
當年「客廳即工廠」的政策,讓許多「黑手創業、白手興家」的三重人為台灣經濟奇蹟奉獻心力。
台灣光復後,三重地區因地理交通優勢吸引許多大量移民移居至此,碧華街一帶早在民國46年就有麗泉染整廠,當時麗泉員工二、三百人,工廠規模龐大,高聳的煙囪當時附近重要的地標。新移民的進駐,將布的產業帶到碧華街,因而創造出一段碧華布街的傳奇故事。
50年代由於外銷出口導向盛行,三重逐漸成為成衣廠、染整廠的發展地點,60年代,三重所發展的針織成衣,迅速建立其在紡織產業的地位;因成衣廠及染整廠的發展成長,三重碧華街的零售布商逐漸聚集,慢慢形成日後碧華布街的雛型。
早期布的生意根本稱不上是個「行業」,當時其實是偶然發現部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